早晨,4岁的蓉蓉正在费劲地穿着一件漂亮的小毛衣,那是昨天奶奶刚给她买的,她很喜欢,不过这是一件套头毛衣,蓉蓉有些搞不明白,哪面是正,哪面是反。“我自己会穿!”她坚持着反复地比试。5分钟过去了,蓉蓉还在努力,但妈妈却着急了,她得送蓉蓉上幼儿园,自己也要在 8:00之前赶去上班。
“我来帮你。”妈妈说,伸手要帮她。
“不!”蓉蓉惊声尖叫,“我会穿的!”
经过一段冗长的等待,蓉蓉终于穿上了毛衣,但是可惜,她还是把毛衣穿反了。蓉蓉显得很是沮丧,她决定把毛衣脱了重新来,但蓉蓉已经开始显得越来越着急,呼吸声都渐渐短促起来。
“蓉蓉,时间不多了,别再倔了!快过来,妈妈告诉你怎么穿!”妈妈看了看挂钟,再一次说,语气中已经有些焦躁了。
“不!”蓉蓉往床边退了一步,显然她不想失败。
“你这孩子,怎么这么不听话!”妈妈真的发火了,一把把蓉蓉硬揪了过来,“我现在没时间再跟你磨蹭了。”妈妈边说边强行从蓉蓉手中夺过毛衣,蓉蓉左右扭动着身体,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,“不!不!我会自己穿的!”蓉蓉像被打败了一样,哭喊起来,拒绝妈妈将那件讨厌的毛衣套进她的脑袋……
很多家庭可能都出现过这样的情景,父母也会有这样的的经验和感受。看到这里,似乎我们听到了很多的声音----“这孩子真犟”、“孩子想自己动手是好事呀,这个妈妈太没耐心”、“这样的孩子早该做规矩了”、“你看,做父母的多累啊”……
在此,我们尝试着从心理学角度来谈谈该案例。
奶奶给蓉蓉买了件新毛衣,蓉蓉欣喜的想自己穿,原本是件非常好的事情,但为什么最后搞得蓉蓉和她妈妈都很不开心呢?我们认为主要是亲子沟通出了问题。
首先,在蓉蓉开始要求自己穿毛衣时,妈妈没有及时与孩子沟通,没有相应的鼓励,也没有给出正确穿衣的引导,更没有设定规则。妈妈只是自己干着急,有一定焦操的情绪。后来,妈妈在看到孩子多次坚持要自己穿,但又穿不好的时候,妈妈非但没有理解孩子该表现背后的情绪和原因,而且出现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反应,一味指责孩子过于任性和磨蹭,甚至粗暴的“一把把蓉蓉硬揪了过来”……这个过程导致了事态的恶化,使得孩子与妈妈对立起来。亲子沟通问题,关键在于父母,一般情况下,只要父母引导得当,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。
让我们试想:如果开始妈妈用鼓励的话肯定蓉蓉的行为,并设定规则,同时做出适当的指导,情况会如何呢?比如,妈妈可以这么说“自己动手穿衣服真是个能干的好孩子,不过,你马上要上幼儿园,妈妈也要上班,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,如果时钟的那个指针到那里,我们还没穿完,妈妈就帮你一起穿,好吗?” ,并告诉孩子衣服的哪一面是正面的。如果在后期,孩子还是不愿让妈妈参与,并出现焦躁情绪,妈妈可以用情绪的词汇替孩子表明情绪,如:“妈妈理解你,你想做一个能干的好孩子,现在你可能很着急也很沮丧……”孩子听到这些,她有一种被理解的感受,情绪也会平复。同时也可以配合用一些肢体动作(如拥抱),给孩子一些安抚。接下去,提醒孩子我们之前设定的规则,和孩子协商,等晚上回家,可以再让其尝试自己穿,告诉她“这样你依然一个能干的好孩子!”。
宁波启点心理咨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