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: 君君是一个2岁半的小班幼儿,满月后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,与外婆感情非常深厚。现在,上幼儿园了,君君也是由外婆接送,父母亲只是他家庭生活中的普通的一员。一天,小班幼儿离园的时间,教室门口已经有家长在等候,有几位家长在窗户边探头张望。君君离开自己的座位向门外跑,随即君君又退回了自己的座位,一副瘪着嘴欲哭的表情。妈妈推门进来,抱起君君。 “外婆呢?外婆呢……” “外婆在家呢。” “不要不要,我要外婆来接!”君君哭了。 “外婆的脚扭伤了,不能走路,妈妈带你回家。” “没有,我要外婆来带我!”边哭闹边推妈妈。 妈妈耐心地讲着。君君越哭越厉害。 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,妈妈一脸尴尬。终于,妈妈失去了耐心。“这么不懂事的孩子!你不想跟妈妈回家就一个人呆着,我走了。”妈妈生气地放下君君,装着要离开。君君哭得更厉害了。妈妈束手无策……
分析: 孩子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那一瞬间开始,他(她)就需要从母亲那里寻找到必要的安全感,与母亲建立健康安全的依恋形态。安全的依恋形态是孩子一生的幸福,在遇到压力时就不会过度恐惧,不惧怕分离……尤其在孩子3岁前,是孩子建立依恋形态的关键期。 君君满月后一直由外婆喂养,和外婆生活在一起,感情深厚,上幼儿园也是婆婆接送的,这些信息足以说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与外婆建立了很深的依恋关系,几乎已经替代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应有的依恋关系,从而影响了一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的建立。 君君像往常一样,一直期盼着外婆的到来,当他离开座位跑向门外时,他没有看到外婆,出现了失落的情绪。接着当妈妈来到他的跟前,君君可更是失望,对妈妈推门进来就抱起君君的举动,孩子可能还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个事实。妈妈也没有事先给出一个解释,所以他对妈妈的行为产生抗拒。接下来由于妈妈也出现了情绪,感觉到孩子无理取闹,或无法接受孩子与自己不够亲近的表现,试图用“要挟”的方法改变孩子的态度和行为,却引来更大的麻烦…… 建议妈妈先调整自己的情绪,理解这几年自己与孩子,以及孩子与外婆间的关系,面对目前与孩子没有建立足够和谐的亲子关系的事实,着手建立亲子关系。然后理解孩子的情绪背后的原因,如果能在接孩子的时候和孩子做些解释,也许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。比如:“你习惯了外婆接你回家,妈妈能理解,你一定也很爱外婆,外婆今天脚扭了不能走路,你是不是很心疼啊?现在你很想看到外婆吧,妈妈带你回家去看外婆好吗?”……这样,孩子的心情能得到一定的平复,也容易接受妈妈的建议。同时妈妈的话以及适度的肢体语言,会让孩子感到妈妈是爱他的,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。
宁波启点心理咨询中心·高老师心理咨询工作室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