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26晚,富士康发生第十二起员工跳楼的事件!几连跳后,社会各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,有些人认为是企业管理的问题,有些则认为是员工本身的问题……在此,我们不想对企业和员工妄加评判,而是想在大多数人为富士康陷入自杀怪圈感到疑惑不解,为那些早逝的生命扼腕的同时,探究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根本性的原因。 其实,情绪本身是有感染性的,“自杀行为”也会引发部分人群的从众心理。在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之下,似乎自杀者忘记了自杀给自己或者亲人所带来的伤痛,把自杀作为一种“英勇”的举动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攀升的数字,从个位到十位,似乎也已经忘记数字后面的一个个生命,无数的哭泣,无数的绝望……其实我们更希望媒体能够适当降降温,不要把一个个醒目的标题放在版面的首页,不然,这样不但控制不了极端的局面,而且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了更多失落者内心自杀的萌动。 在心理学的层面,有学者的研究表明,自杀率较高的两个年龄高峰,一个是17至29岁,另外一个是60岁以上。17至29岁,正处在自我意识增强,开始独立审视世界,同时又要完成融入社会、找到自我社会定位的过程。富士康的自杀者的年龄恰恰是分布在第一个年龄段,也许在他们面临生活的种种困惑,背井离乡的孤单,人际关系的疏离,现实与理想的差距……他们找不到自我与社会融合的契机,觉得孤单而无助。 在这些事件中,多数自杀者为“农二代”,在社会的进程中,也多少给他们留下了一些时代的烙印。他们身上有很多以前农民工所没有的特点。其一,很多的“农二代”多为留守儿童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,这部分人的内心比较脆弱,面临困惑时显得更加无助;其二,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,当现实的贫困和外界的富裕产生极大的反差时,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无望感和绝望感;其三,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宠坏了的一代,并不满足于成为赚钱的机器,他们对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;其四,“农二代”相比较父辈的群体打拼,老乡关怀的境遇,彼此之间更加冷漠,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;其五,面临繁华的都市,他们可能更希望就地扎根,很难像父辈一样对农村还带有一种归属感。 近期,富士康也采取了各种方式,设法阻止类似事件的发生,比如召开心理专家大会,加强员工心理辅导,那么,为什么没有及时见效呢? 这让我们想到了另一个可能被忽略的原因,那就是家庭系统问题。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,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童年和家庭环境,如果这些“农二代”多为留守儿童或是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,由祖辈或其他亲戚抚养,可能从小成长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,在特殊的家庭模式中互动,在心理层面上难以接受父母带给他们的力量和爱,在成长和人格形成过程中,容易出现缺陷。而要真正的改善这个痛心和极端的局面,临时的心理辅导和暂时的减压措施,也许都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最佳方法。我们认为,真正的关注和重视员工的家庭、情感,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,可能比只关心员工个体的身心健康会来得更有效。
宁波启点心理咨询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