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,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及反馈,逐步形成对自身的了解和评价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,自我概念的行程最主要是,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的互动状态和结果有关。 一个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其儿时能否得到积极的关注、尊重、关怀和认可等态度有直接关系,这些积极的态度会使儿童感到满足,孩子小时候真实的自我就能得到表现,健康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。但现实生活中,父母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,比如,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的要求时,就会得到肯定,否则就很可能受到批评。 罗杰斯把这种爱称为有条件的爱,这种“条件”称为价值条件。价值条件的反复出现,儿童就会将他内化为自我结构中的一部分,成为指导儿童行为的准则。所以,有些孩子不敢真实的表现自己,拒绝合理的自我体验,用“讨好”的姿态获得“生存”,来迎合父母,并以此获得肯定和价值感。这样的形成的自我概念就不够健康,自我概念出现不协调的状态,个体容易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。 当一个人自我与经验之间出现了不一致、不协调,个体往往选项否认或歪曲“经验”,压抑自我感受,导致焦虑、抑郁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出现,发生心理失调。 我们能做的是,在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尽可能的给予积极的、我条件的关注和爱。长大以后的我们,尽可能的为自己的情绪负责,了解情绪背后的真实感受和评价,避免发生心理冲突,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,洞察自我感受与环境反馈的距离,适时做出调整,保持内外一致协调发展。
宁波启点心理咨询中心 |